一、认证背景
定义
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是对企业供应链全流程(供应商管理、、生产、物流、回收等)的环保性、资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系统性评价,旨在推动产业链整体绿色化。适用对象
制造业企业(如汽车、电子、纺织、化工等)
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企业
大型零售商或品牌商(需管理上下游供应商)
认证依据
国家标准:GB/T33635-2017《绿色制造 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》
国际参考标准:ISO 20400(可持续指南)、ISO 14001(环境管理体系)
行业特定要求(如汽车行业《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规范》)
二、申请前的准备工作
体系搭建
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框架:明确绿色、供应商管理、绿色物流、废弃物回收等环节的责任部门。
制定制度文件:包括《绿色供应商准入标准》《环境风险管控程序》《废弃物回收管理办法》等。
内部自查与改进
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估机制
原材料有害物质管控(如RoHS、REACH合规)
物流环节碳足迹追踪
废弃物回收利用率
对照GB/T 33635标准逐项核查,重点关注:
准备材料
企业营业执照、组织架构图
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文件(手册、程序文件、记录表)
供应商名录及环境绩效评估报告
能源消耗、碳排放、废弃物处理数据(至少1年记录)
相关认证证书(如ISO 14001、ISO 45001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,非必需但加分)。
三、认证流程
选择认证机构
国内机构:中国质量认证中心(CQC)、中环联合认证中心(CEC)、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。
国际机构:、TÜV莱茵、必维国际(Bureau Veritas)。
提交申请
填写《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》,明确认证范围(如覆盖的供应链环节)。
提交体系文件及证明材料至认证机构。
文件评审
认证机构审核材料完整性,反馈修改意见(需在1-2周内补充完善)。
现场审核
核查供应商管理记录(如绿色供应商评价表、整改通知单)。
验证生产环节的环保措施(如废水处理、危废贮存)。
抽查物流环节的碳排放数据(如运输方式优化证明)。
阶段审核(预审):检查体系文件与实际运行的符合性,识别重大风险点。
第二阶段审核(正式审核):
认证决定
审核通过后,认证机构颁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证书,有效期3年。
未通过需在6个月内整改并重新提交审核。
四、关键审核要点
供应商管理
是否建立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估机制?
是否要求供应商提供环境检测报告(如重金属含量、VOCs排放)?
生产过程
是否采用清洁能源或节能设备?
是否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替代或减量化?
物流与包装
是否使用可循环包装材料?
是否优化运输路线以减少碳排放?
回收与再利用
是否建立废旧产品回收体系?
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是否达标?
五、费用与周期
费用
认证费:(根据企业规模、供应链复杂度)。
咨询费(可选):(如需第三方辅导)。
周期
从准备到获证约需3-6个月(文件准备2个月,审核1-2个月)。
六、后续维护
监督审核
每年一次监督审核,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。
证书更新
到期前3个月申请复评,需提供体系运行3年的改进证据。
七、政策支持
通过认证的企业可申请:
地方绿色制造专项资金(如工信部“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”)。
税收优惠(如环保税减免)。
招投标加分(或大型企业优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