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追求
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
园林的进步与发展,不仅在于物质技术,更在于人文方面,主要是更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,在于意境的创造。而意境的创造源于园林情感空间的营造。在园林发展初期并不是着重于意境的创造。早期的园林是聚物的阶段。Zui早的造园是史书记载的“灵台”——供帝王游玩的场所,供帝王狩猎游乐。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,一些文人志士开始在江南营造以山水为主的园林景观。到晚唐时期,园林开始讲究本身的形态,而不是纯粹模仿自然,由于受当时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影响,园林开始注重诗情画意的情感空间的营造。至元代典型的园林形象已经形成,造园之风非常盛行。园林空间环境注重“神理兼备”,园林之“神”可与绘画相媲美。到晚清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顶峰,着意于创造园林的意境,表达一种诗情画意的情感,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园林情感空间的营造,源于自然,而高于自然,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,达到“虽由人作,宛如天开”的境界。“十笏茅斋,一方天井,修竹数竿,石笋数尺,其地无多,其费亦无多矣。而风中雨中有声,日中月中有景,诗中酒中有情,闲上闷中有伴,非为我爱竹石,即竹石亦爱我矣。”客观的空间环境,给了郑板桥丰富的联想,意境无限,让人回味无穷,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的是一幅中国水墨画。这种情感空间给人的感受,也是因人而异,因时而异的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时令,有着不同的意境在里面,这只有观赏者清楚。